秋冬動一動,少鬧一場病!每天運動多久比較好?

“生命在于運動”,中醫認為,肝主筋,腎主骨,脾主肌肉,當我們動起來的時候,筋、骨、肉等都能得到有效的舒展,促進肝、腎、脾的功能發揮,所以,運動后常常會覺得心情更舒暢、精力更旺盛、胃口更好了。
這一期的“大咖說養生”小固再次請到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王新陸教授,來和大家聊聊「每天運動多久比較好?」。
中國古代人對身體的鍛煉是非常講究的,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參與過一些傳承至今的運動項目。
1
秋天來了,葉落歸根,天地肅殺,人們總有特別多離愁別緒。這時候,邀三五好友,登高呼喝,借著不斷向上的攀登,把悲傷的情緒都抖落腳底;登高遠望,看著無限寬廣的天地,把郁積的不忿都拋灑出去,積蓄力量,等來年再展鴻鵠之志。
這就是秋葉為人們揭示的養生智慧。
“田要休耕,人得休息”。從古時起,就有休耕的說法。《素問?宣明五氣論》中講,“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。”任何一件事情做久了,都會傷害健康,所以要“勞逸結合”。
總之,既要重視體育鍛煉又不能過勞,宜緩不宜急,貴在堅持。如果做到這些,生命就會充滿活力,就可以達到明朝養生家顏元所說的:“一身動則一身強,養生莫善于習動,夙興夜寐,振起精神,尋事去做,行之有常,并不困疲,日益精壯。”
2
俗話說:“冬天動一動,少鬧一場病;冬天懶一懶,多喝藥一碗。”
談到運動,很多人都表示自己很想,但總覺得缺乏運動的條件,沒時間、沒場地等等。
事實上,只要每天抽出10~15分鐘,即使是在辦公室里做一些伸展肢體的放松動作,在上下班的路上多走幾步,也能讓自己的筋、骨、肉得到舒展,達到運動的效果。
每個人的身體都有自己特定的生理特點和形態特征,因此,運動不能盲目地隨波逐流,應視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,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類別,循序漸進。
特別是老年人、身體較差的人群,適宜選擇游泳、慢跑、散步、太極拳等有氧運動。
每周3~4次、每次20~30分鐘的規律運動,遠比偶爾一次的大量運動來得有效,所以運動貴在堅持。
一個人運動或許不容易堅持,可以找些共同愛好的朋友,大家互相鼓勵敦促,運動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,既鍛煉了身體又拓寬了交友圈子,身心都更加舒暢。
3
從養生的角度出發,不論是哪個季節,運動都不能過急、過量、過激烈。高強度、高消耗、激烈的運動,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負擔,沒有好的身體素質和長期運動的習慣,是無法承擔的。
建議大家選擇一些低強度的“輕運動”,選擇有氧運動。如每天行走一萬步、做做養生操、跳交誼舞、練瑜珈、太極拳等。
特別是夏冬兩季,夏季身體消耗大、冬季要養藏,特別要避免過度的出汗、大量的運動消耗。
4
在我國民間流傳著“步行是百練之祖”、“每天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”的諺語。古今中外,堅持步行強身的名人也不乏其例。宋代文人蘇東坡的健身良方是“以步當車,散步逍遙”;開國元勛聶榮臻元帥堅持散步,享年93歲。而世界衛生組織關于21世紀的健康箴言中就明確指出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”。
行走能提高肌肉纖維彈性,步伐和呼吸自然配合時,身體各部位都在自由舒展的情況下活動,大腿、小腿及足踝等部位的肌肉得到鍛煉,減少腹部脂肪積聚,使身體的各部位得到勻稱發展,使人體的體型更美。
此外,行走能使大腦皮層得到放松,對于整天在室內伏案的腦力勞動者來說,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,在戶外新鮮空氣里行走,大腦思維活動變得清晰、活躍,緩和神經的緊張,提高反應能力和記憶力。
生活中,一般人的活動量為4000步,但這還不夠。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提出“主動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步”,我們必須要達到6000步,才能對健康有促進作用。在此基礎上,根據個人情況,如果能達到1萬步的活動目標,對健康更加有益。
從能量角度上來講,一個成年人每天攝入的熱量平均為2100大卡,而維持生命體征和日常活動只消耗1800大卡,剩余的300大卡熱量,就需要通過運動來消耗。每消耗一大卡熱量大概需要30步,這樣算下來,每天走路10000步才夠量。
? 要想讓行走真正達到健康養生的效果,就要大步伐、抬頭挺胸快步走,雙臂隨步伐有節奏擺動,向上擺到與肩同高,向后擺到胯部。
? 并且最好選擇在晚飯前或晚飯半小時后進行,裝備上可以選擇軟底運動鞋、平底鞋或防滑鞋。
? 應當根據自身的年齡和體質量力而行,一次不要出汗過多,以運動后微微出汗為宜。
本圖文、視頻為養生固本 健康人生(ID:infinitus_ysgbjkrs)的授權文章,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。
文章來源:“養生固本 健康人生”微信訂閱號。更多養生資訊,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。
本文為無限極中國網站(www.jinma136.com)原創文章,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。
用戶評論 (網上文明理性發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)